当前位置:智慧市政网 -> 人物
陈湘生院士:让大自然“进入”地下
时间: 2019-6-19 来源: 作者:

 

  6月14日,在南京参加“地下空间开发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高层论坛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陈湘生接受了交汇点专访。他认为,未来“地下城”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于地平线以下的“城市倒影”,而是一个与地面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“城市综合体”。

 

“地下城”开发需要一揽子规划
避免“二次开挖”对城市的影响

 

  未来的地下生活场景究竟是个什么样?陈湘生院士告诉记者,未来的“地下城”不光有住宅,‌‌还有‌‌餐饮、娱乐、医院、学校、购物等场景,甚至也包括了养老机构、‌‌美容院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、性别需求的场景,是一个与地面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的“城市综合体”。“在‌‌那里,购物不用专门去商场;‌‌公共交通可以解决出行需要,小汽车只有旅行才会需要;快递、垃圾会像自来水一样,在管道中流动……”

  陈湘生院士介绍,这种“城市综合体”在日本、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初步建成。在我国的深圳、南京等地也在建设当中。他指出,此类“地下城”的开发与建设需要进行一揽子规划,有了规划,建设的时候一揽子建好,就减少了“二次开挖”对城市造成的影响,用最小的扰动开发城市新的空间。

 

地下的三大“恐惧”技术上已解决
哪些业态适合分布需要研究

 

  把城市搬入地下,习惯了阳光、雨露风霜以及地面上自然风景的人们是否还会舒适和安全地生活?陈湘生院士表示,转入地下,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成为“地鼠”。“在‌‌地下我们怕黑暗、怕不知道方向、怕空气不好,现在‌‌地下的三大‘恐惧’在技术上已经得到了解决。”

  陈湘生院士告诉记者,现在,建造者们不仅可以通过光学技术把太阳光直接导人地下,还可以模拟各种光形成与地面相同的“阳光灿烂”;装上传感器,接入物联网,所有的人和物都能实现地下定位,配套智能标识屏,在地下也不怕迷路;还可以通过空气流通系统进行升降温度,获得新鲜空气和最舒适的温度。

  当然,“地下城”的建设并不是主张人生活在地下,“哪些业态适合放在地下,哪些业态适合放在地面,要进行分析,这个很重要。” 陈湘生指出,“要让人感觉到从地下到地面或从地面到地下,基本上没太大的跳跃感。”

 

让“大自然”进入地下的理念需要适应过程,人的需求最重要

 

  新技术的出现为建设地下智慧城市创造了条件,但并不是把“地下城”建设得越大就越好,必须按照人们的需求、区域业态‌‌去规划‌‌地下空间和地面工程。陈湘生院士表示,地下空间的利用是让“大自然”进入到地下,一方面要根据需求建设利用,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们在地下的不适感。

  在陈湘生院士看来,“对地下空间的概念的理解,人们还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。”我国地下空间发展非常快,但是资金的回笼率、效能效率较差。陈湘生院士希望通过组建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院等机构,联合国内外专家共同把地下空间做得温馨,同时保持好的生态、业态环境,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,延展城市空间。

 

  声明:智慧市政网(www.shizhengnet.org)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
资讯

地下管廊提升城市韧性

  从2015年开始试点,截至2022年6月底,全国27......

4月最新管廊项目汇总

湖北公司高新区化工综合管廊(二期)项目 预算投资总额:......

地下可开挖 地上可架管 鄂产管廊U盾架管机 “雄安号”始发

 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有了新装备。3月6日从在鄂企业中铁科......

人物

陈湘生院士: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与施工技术创新

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、交通拥堵、拓展城市......

何满潮院士:创造性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

向地下要空间、要土地、要资源,已经成为21世纪的国际趋势......

钱七虎院士:地下空间如何助力城市绿色发展?

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“城市病”的一剂良药。......

技术

龙泉智慧水务综合解决方案

智慧水务一体化平台:集成了管网SCADA系统,管网GIS......

网格化管网巡检管理系统

网格化管网巡检管理系统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,由管理端和移动......

紫外光固化技术在管道非开挖修复中的应用

紫外光固化法,其原理是利用特殊波长的紫外光的照射,使放置......

产品

S300EHD零延时高清检测机器人

S300EHD零延时高清检测机器人是在成熟稳定的S300......

不锈钢快速锁

不锈钢快速锁是由高品质不锈钢套环和EPDM橡胶圈预制成自......

Peek 2S高清无线潜望镜

Peek2S高清无线潜望镜由防爆摄像主机、高强度伸缩杆、......

智慧市政网

市政行业专业服务平台!

关于我们 | 寻求报道 | 广告合作 | 联系我们

意见反馈:shizhengnet@126.com

官方微信公众平台
© 2016 智慧市政网(www.shizhengnet.org)版权所有  工信部备案:京ICP备16030014号  技术支持